選擇-為了自己
第一次見到張方正,是他轉到本校的那一天,在學務處。他默默地站在媽媽身邊。張媽媽滿頭白髮,拄著拐杖,急切地對我說:「老師,我把小孩轉到這裡,希望妳好好管教。」原來就讀明星高中的大兒子,高二時竟然混了幫派,不讀書,大學也不考了,她也管不動。將小兒子轉到私校,是希望他不要再步哥哥的後塵。聽她訴說時,我心裡嘀咕著:「每個學校都有不同的問題,這裡也未必更安全!」轉頭看看這孩子,乖巧老實,頗有書香氣質。
上課時張方正果然認真聽課,考試成績亮眼。但是,他似乎和班上同學的很少互動,是出了甚麼問題?我私下找了幾個學生了解情況,A生:「喔!我和他不熟,沒跟他說過話。」B生:「他很會讀書,可是不太理人。」C生:「很沈默,很少聽到他的聲音。」結論是:他溫和、專心讀書,但和同學保持距離。
有一天下課後,請他幫忙拿書到辦公室,順便聊聊:「還適應學校嗎?比較談得來的同學是誰?」答案是:「沒有!」我故意問他為什麼?他說:「我和同學沒什麼話題可聊,而且我要努力讀書,不辜負媽媽的期望。」他的孝心,我可以理解;只不希望他為了符合母親的期待,而忽略同儕的互動,所以我提醒他:「讀書固然重要,但人際的溝通也很重要,相信你母親也希望你健康的成長。」
學期末,張方正要轉到另一所高中,理由是未來上大學更有幫助,我能理解,也祝福他。
我另一個學生圓圓,高一時綁著馬尾,清純又可愛,也是老師的得力小幫手。一學期過後,和同學相處融洽,尤其和班上幾個大哥大姐級的同學混在一起後,有些微變調;比如偶而飆髒話,臉上多些化妝,裙子也捲短……。面對圓圓的改變,我有着擔心和無奈!
實在忍不住了,留她下來談談:「老師覺得妳不一樣囉!變得懂事又漂亮,可怎麼飆粗話?」「妳在家也說粗話嗎?」她瞪大眼睛說:「當然不敢!會被我爸爸K。」接著說:「同學都這樣,我不能和他們不一樣。」原來圓圓為了尋求團體的認同,所以選擇和大家一樣的行為!
青少年階段就如即將成型的模具,不同的環境有不一樣的結果,是多變又多元的發展。他們也很像球場上的投手,無論是投變化球或投直球,我們都只能在旁邊鼓掌或適度的提醒,誰也無法替代。面對學生出現不符合期待的行為模式,雖然有點擔心、有點著急,但與其過度的介入,倒不如讓學生自己走走看,我就在旁陪伴與提醒,相信學生會調整方向盤往自己的路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