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群的背後

最近有老師來輔導室,提到班上某生激烈起伏的情緒雖有改善,但很不合群----不參加校外教學。一般而言,很少有學生不喜歡校外教學,這個學生怎麼了呢?

那一天,我帶著疑惑進會談室。剛開始,是輕鬆愉悅的談著本周的生活事件,打電動,網路費、水電費……..,然後,學生說家裡的經濟拮据,媽媽每個月都要跟前夫借錢支應生活開銷,所以沒錢參加校外教學。我聽了,有些擔心,就邀他母親來會談。

他母親說,最近景氣很不好,她也不知下個月的生活費從哪裡來。但她曾對孩子說:「無論如何,校外教學的錢我會想辦法,你為什麼不去呢?」孩子回說不喜歡老師和同學,因此他母親也就不再勉強。

親耳聽到母親說不知下個月生活費從哪來,卻堅持要去校外教學的孩子,恐怕不多。但孩子也很難開口說:「媽媽,我不去校外教學,跟您一起共度難關。」因為媽媽會說:「小孩子不用擔心錢的問題。」可是情況這麼糟,能不擔心嗎?原來所謂「不合群」的孩子,其實是體諒母親的賺錢不易。

我們雖無法幫學生解決經濟上的困難,但學生期望的或許是一個可傾訴的對象,聆聽他談論生活中的煩惱並理解他的感受。如此,孩子就可能這樣的心理支持之下,撐過現實的難關,而順利的成長。回想起來,我們生命的路途中,不都遇過這樣的貴人嗎?感念之餘,我們也都可以是別人(學生)的貴人。即使只是一次兩次及時而同理心的關懷與聆聽,有可能適時給他溫暖與勇氣,因而度過人生的低潮,繼續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