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聽話的背後--外套篇
有些低年級老師談到學生的狀況時,會跟我抱怨:「家長要我提醒學生,如果太熱要脫外套,也要我提醒孩子口渴要記得喝水。」老師對我說:「上課已經很忙了,哪有時間管這種事情?」我問老師:「那家長自己有提醒學生嗎?」老師說:「對啊!我也跟家長說平時就要提醒孩子,但是家長說孩子不太聽他的話,只好拜託老師幫忙。」我問老師:「那你會不會提醒學生呢?」老師說會提醒一次,但大多數時間則是太忙忘記。我觀察老師們,有時候忙到連自己都忘記喝水上廁所,還要老師記得每個學生的狀況並提醒他們,確實為難。
然而,除了抱怨家長,我們或許可以想一想,一個熱了不知道脫衣服,渴了不知道喝水的孩子,有沒有問題?依兒童正常生理發展來看,脫衣服和喝水對一個一年級的學生而言,都是能輕易完成的,但是他們為什麼不做呢?依照感覺統合的理論,有可能是這些孩子的感覺較為遲鈍,對外界環境的變化不敏感,就會發生這種狀況,再細細詢問,也可能會問到孩子時常不知道自己撞到東西,但腳上卻有瘀青痕跡的狀況。
我猜測家長時常提醒孩子,但是發現沒有用,就以為小孩會比較聽老師的話,因此希望老師能幫忙提醒。然而,老師提醒學生流汗時脫衣服,並不能讓孩子感覺遲鈍的狀況變好,孩子可能真的不覺得不舒服,因此他根本沒想到要脫衣服,並不是孩子想要反抗大人的權威。真正能協助孩子的方式,是讓家長帶孩子去醫院進行職能治療的評估,乃至進行感覺統合的活動,才能從根本上改善學生感覺統合(註1)遲鈍的問題。
親師生之間的緊張關係,有可能是因為了解不足,以上面的狀況為例,如果家長能先取得醫生診斷書,讓老師明白孩子真的是需要幫忙,相信大多數的老師會願意幫忙,既能避免讓老師形成家長過分擔憂的印象,又能對孩子有真正的幫助,何樂而不為呢?
(註1) 感覺統合的定義是指一種神經過程,用以組織來自身體及環境的感覺訊息,好讓個體可以有效運用其肢體與環境互動。若感覺統合出現障礙時,會產生知覺、語言、認知障礙、情緒及行為控制不良等問題,也就是無法正常與外界事物反應。 從上述定義可知,如個體的感覺處理順利,則能有效使用身體。這是一種物理性而非化學性的介入方式,需透過一些特定並合適的活動,刺激相對應的大腦部位,才有可能提升。因此,求助於專業的職能治療師,經過評估找出合適的活動並加以練習,才有可能解決感覺統合遲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