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補修

有一天朝會,羅老師好奇的走過來問我:他們班的炳文學習不認真,課堂間常常在睡覺,那麼難的會計科目他怎麼會及格呢?我跟老師說:因為他很認真學習會計。羅老師「哦!」了一聲便走回自己的班級。

炳文是第三次會計重補修,一開始我不太能理解的是怎麼會有學生同一科目重修兩次仍然不及格,不但沒放棄還繼續選課重修?我心中充滿了疑惑。然而在第二次的小測驗中我讓學生交換改了25題的選擇題,這時發現原來炳文不會九九乘法,當下覺得他應該怎麼修都不會及格。第三次上課炳文跑來跟我說:老師我知道我的會計從來沒有及格過,但我知道它很有用。炳文這句話突然撼動我,以前我當學生時,有很多科目都學得很好,分數也拿得很高,但現在它對我來說在生活裡好像也沒什麼幫助。

炳文很想學會它,卻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學不會,不是學習態度不認真,而是基礎不好。所以這次的重補修我教會他九九乘法、分數的加減乘除以及一元一次方程式而打好學習會計的基礎。由於他的基礎不好,一時也很難和一般的同學達到相同的學習標準,但這次重修他竟然及格了,可見他真的認真而用心的學習。

剛開始教學時為了彰顯自己的專業,學生總是必須達到一定的標準才能拿到分數,因為炳文的學習態度,改變了我對學習的刻板印象,慢慢的我看到不同孩子們的差異,現在學會了以後不一定記得,現在學不會也不代表以後永遠學不會。課業是一門學習的課程,孩子的成長又何嘗不是一門課程,我只是在旁的一個協助者,盡力的幫助他們在學習的過程更順遂收穫更多,反而不再是標準化的作業模式。慢慢的我才真的看懂教學相長的意義,不再只是課程專業的知識傳遞,而包含更多孩子們的成長,對人生的道路能用更為寬廣的心量去接受和包容更多不同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