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熱嗎?
作者:享一成
從小到大,明明沒有被家暴的經驗,可不知道為什麼,只要我一聽到有人被家暴,或疑似家暴,往往一股很強烈的不舒服,便襲上全身。包含收看電視也是,其中對本土影集《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貓的孩子》印象深刻,情節觸及的暴力形式含括了肢體暴力、言語暴力、關係暴力、性暴力,這些內容都讓我幾度需要暫停一下,並喘口氣。
記得讀研究所的時候,曾在一所國中參與「學習扶助計畫」,為學習相對落後的孩子們實施補救教學。某次上課時,有位七年級,身體黝黑、瘦小,個性活潑的男生在大熱天穿著外套,我問他:「不熱嗎?」明明已經汗珠都佈滿他的額頭,他卻告訴我:「不會呀!」我當下覺得可能是青春期作祟,一如我國中時假日跟同學約吃飯或讀書時也不喜歡穿短褲,怕他們注意到我腿毛很長。這讓我有些自卑,因此便投射到那位男孩身上,「反正他OK就好」。
課上到一半,大概是他熱到受不了,索性將外套「脫一半」。我才發現他的雙手臂有很多傷痕,我當下看那傷痕,感到有些不尋常。一下課,便假裝請他幫忙拿教室日誌,陪我走一段路。當時我挺直接的,問他:「其實老師感覺得出來你很熱,你要不要跟我講一下為什麼這麼熱還穿外套?」他嚇到了。我接著說:「我剛剛看到手臂上的傷口了。」
「我昨天不乖,所以被爸爸打。」
「是喔,那你為什麼不乖?」
「我沒寫作業,然後又跟同學玩太晚。」
「嗯嗯,這樣確實是你的不對,但老師必須說,這些傷口太大又太多了,多到你得用外套來遮住。你們班班導知道這件事嗎?」
「不知道,今天沒有班導的課,而且我也不想讓任何人知道。」
「好,但你之後該做的事要做好,才不會惹爸爸生氣。」
「好。」
心想大概是爸爸昨天真的太氣,出手有些重,所以我沒跟學習扶助業務的窗口──教務處提這件事。直到「又」發生類似的事。
隔了兩週,上課時我發現這個孩子穿長袖制服配短褲,儘管他還是一樣活潑、踴躍發言,但直覺告訴我不對勁。因為這週的溫度,又比兩個星期前來得高。教室的六個吊扇拚了命想要為這群孩子吹涼,只是它們也力有未逮。
紙筆測驗需要寫字時,我用餘光看見他右手又是兩道傷痕。連他穿著長袖,我都能看得清楚,那被衣服遮住的地方,可以想像更加慘不忍睹。可由於他今天擔任交通隊,需要在放學前提早十分鐘離開教室,我沒有辦法多問什麼。放學時,我便直接向教務主任報備這事,以及兩週前我曾經目睹的傷口。主任是一位很積極,也關心孩子的老師,她說會馬上通報輔導室,也謝謝我這麼注意。
當天返回(研究生)宿舍後,有些坐立難安。但我冷靜下來,認為我目前還是「不可以」說這孩子被家暴,因為那需要更專業的判斷。而我心中祈求那只是偶一為之的管教。雖然依舊想哭,我猜想可能是對這個孩子有太多的認識,所以想哭。學校是學生在家庭以外,待最久的場域。身為老師,必定有很長的時間與他們相處。雖然當時的我只是兼課性質的學習扶助教師,但這起事件依舊帶給我許多心境上、事情處理上的成長,比如穩定自己的情緒,並以法規上、教育心理學上的專業,面對學生可能遭遇到的困境。
穩定自己的情緒,是為了不讓先入為主的想法影響判斷;同理孩子的境遇,是為了讓他們知道「我會在你後面」;遵守法律的規範,是為了守護孩子也保護自己;尊重學校的處理,是為了大家在己位各司其職,當然需要合作時也能並肩。
這件事已然過去數年,而我現在也是一位在中學現場任教的合格教師。儘管忙碌,但我依舊喜歡與學生相處,不僅僅是課堂上的知識傳授,我更期許自己是一個在學生生活中遇到困難時,他可以信任的對象之一。挑戰接踵而至,但我想秉持著教學熱情與專業,一步一步提升處理事情的能力,以及自我心境上的成長,必定能通過考驗、自利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