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生命教育與心靈成長」心得寫作徵文 得獎作品─大專組優等 第一名
青春,是自由與浪漫組成的夢想交響曲,是可以發揮自我色彩恣意渲染的畫布,是可以縱情展翅自在翱翔的廣袤天地。但倘若有日意外地,青春的樂曲變了調、浪漫的畫布暈了黑、自由的翅翼折了傷,我們該如何正向轉念發揮情商,透過另一種視角探索自我,走出另一條叢林蹊徑?如何再重新揮灑出屬於自己的另一種風采?
今年的我,如願考上了理想中的大學科系,媽媽看著眼神中散發著青春與自信神采的我,娓娓對我說起另一位也曾意氣風發的少年的故事,說起那位少年當時心中的人生憧憬及夢想,也說起他日後的封閉與放逐。而當年那位英氣颯爽的少年,竟是眼前這般佝僂萎靡的模樣,僅似風中殘燭般的存在。
每次陪媽媽回娘家,一進門總會看見一位孱弱陰鬱而寡言的老人敧臥於客廳,不時還伴隨陣陣難聞的騷臭氣味,那是我的大舅。聽媽媽說,大舅因長期酗酒二度中風已不良於行,而一路與他相依為命的外婆已於去年溘然仙逝,手足們只好將終身未娶的大舅送至安養院。
聽媽媽說,大舅就讀高中以前,是個非常熱愛學習的超級學霸,在彼時初中要考試的年代,即因成績優良而獲得保送,之後更拔尖考上高雄中學。當時外公希望他能就讀雄中直攻大學好讓自己可以揚眉吐氣,但對理工領域懷有高度興趣的大舅,心中的第一志願是高雄工專,最後溝通不良只好屈服於外公的權威而入學雄中,但從此卻也開始自我放逐,遲到、蹺課,只讀自己喜愛的科目,只依自己的節奏來過日子,最終因留級兩次慘遭退學,學歷只停留在「雄中肄業」。身無專技的大舅,只好隨著外公當起水泥工,自此文弱的書生鎮日在烈日炙烤與風吹雨淋下做著苦力,再也回不去書桌前的軌道,只得打零工度日。
幾年後外公不幸癌逝,大舅與外婆同住,種種生活中的矛盾爭吵及工作適應不良,使大舅猶如古代懷才不遇的文人鎮日以酒來慰藉心靈的孤寂,終致成了習慣性酗酒。也常因情緒管理失控而與家人齟齬不斷,弟妹們只好對他敬而遠之,約莫40歲工作失能後,大舅逐漸足不出戶,憂鬰與自閉交雜,已無法與人正常交流。
大舅寫得一手剛正筆挺的好字,正如他執拗堅持的性格,年輕時喜讀古文詩詞,工具箱中常擺著《古文觀止》、《唐詩三百首》這些與他水泥工人身份違和的書籍,但可惜最終連這些曼妙的詩文也逐漸無法在生活中調和,他走入了一個孤絕封閉的世界。今年73歲的他,人生大多時光都在抑鬱中度過,聽媽媽說,當年外公外婆為他取名「能偉」,但卻遭誤登記為「能圍」,而不識字的外公外婆竟是多年後經旁人提醒後才得知,想來極其荒謬。如果時光能倒轉,當時喜歡學習的大舅能如願就讀高雄工專,相信他定能發揮堅持執著的態度學有專精,既能成就自己,也能榮耀家人;如果當時在與外公溝通不良之時,能有一盞指引的明燈;如果當時在他誤入迷途之時,能有一個懸崖勒馬的轉念,我相信如今眼前看到的不會是如此萎靡喪志的老人,而是位學德兼優的高知識份子。
根據112年兒福聯盟統計,目前全臺高中生有嚴重憂鬰的傾向已超過兩成,但僅四成學子會願意與爸媽談心,僅一成會向老師求援,而高達七成以上有著課業及人際關係上的困擾,本該活力四射的青春時光,卻蒙上了層層灰暗的陰霾而不見陽光,新聞中也時可見青少年自傷或輕生的憾事,令人感傷。在國、高中時期,我曾經接觸過幾位有課業、人際困擾或和爸媽有溝通問題的同學,而個性隨和具有同理心的我也常成為同學傾訴的對象,我會傾聽陪伴且理解同學所說的困擾,也會適時提出建議或拉著他們去運動場打打球,轉移惡劣的情緒或注意力,這樣的經驗也使我立定志向走向醫藥學群的科系,日後希望能擁有更多的專業知識和能力,陪伴身邊有情緒困擾的親友。
然而深究其中,青春,如何才能不憂鬰?
首先,我認為最重要的是應加強家庭親子的互動:
在如今網絡喧騰的科技年代中,聲光資訊海量爆衝,但人們的思考及情感的距離反日漸稀薄,看看有多少親子好友共餐的場景中,多數人僅關注自己眼前的小螢幕而不見互動?另外,雖然如今多元入學政策推動,但升學壓力依舊緊繃,許多親子間的對話開頭語仍是「成績考幾分?」、「功課寫完沒?」,父母卻忽略了孩子真正的心理狀態。青少年的生活可簡化為家庭、課業和人際關係三層面,而家庭是社會中最應先穩固的小堡壘,若童年有愉悅的成長經驗,則較能幫助青少年突破其他情緒困擾;反之,若是原生家庭帶來的傷痕,則可能形成更長期的壓力來源,也會更加重其他所遇到的情緒困擾。所以落實親子間良好的教育及溝通品質,應能有效解決很多青春學子們第一線的煩惱,也不至於日後層疊的壓力堆積成輾碎青春路的巨石。
其二,錘鍊青少年正向思考能力,肯定自我價值:
多數學子在童年生活中,幾乎是由父母及老師步步經營與呵護,遂而形成了安全網。但進入青春期後,孩子若發生遭人霸凌或勒索等事,多半不是父母能即時知道或解決,孩子若未主動說出,將造成親子間日漸疏離;但反之,亦有可能父母依然把持著高度控制權管教,卻使得開始想追求自由與成長的子女產生窒息感。其實,青春期學子尚未形塑好個人的價值觀,總帶著迷惘的色彩而看不清自我的價值所在,更遑論生命的存在意義,而這些生命信念與價值的建立是需要父母、師長在旁慢慢培植,更重要的關鍵是需要個人不斷啟動閱讀與思考的閘門,才能一點一滴搭建而成。若青少年能以高度的思考走出迷霧,肯定自我獨特的價值,找到自己的天賦與方向,並了解天生我才必有用,每個人都可以是發光的金子,善加發揮正向思維的能量,將能無畏迎接未來更多成長中的挑戰。
其三,培養青少年正確使用社群的能力:
三C產品的普及迅速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及社交方式,而社群中充斥各種物質娛樂的分享,常使較缺乏自信的青少年心生困窘及焦慮,使得滑手機愈滑愈累、愈滑愈慌。其實有些分享可能僅是個人獨特案例而並非普遍生活的真實常態,不應過度入迷而徒增困擾。因此青少年對於社群使用必須建立正確的觀念,並了解到人際關係的經營必須構築在現實生活中,人我之間真實的生命情感交流才是重要關鍵,這並非IG上的動態分享所能取代。
其四,養成良好的生活作息習慣:
規律的飲食、充足的睡眠、適量的運動,是健康生活的三大法寶,對於青春期的學子們更是生理的重要基礎。尤其是正值荷爾蒙旺盛的年紀,若鎮日埋首於書堆及三C產品恐活動不足,如能多多運動及日曬,身體會自然分泌多巴鞍與血清素這些被稱為「快樂荷爾蒙」的神經傳導物質,對於產生正向情緒有所幫助,能得到精神真正的放鬆。
其五,培養興趣建立紓壓管道:
曾看到有則笑話,一位國小學童在個人資料填寫興趣專長欄時寫上「滑手機」,令人哭笑不得,學子們若能於青春時期培養良好的興趣嗜好,實可作為持之一生的寶藏。閱讀能培養學識開拓視野,運動能強健身心增強體力,繪畫、音樂能培養藝術素養美化心靈,讀一本啟發心智的好書,聽一首悠揚的音樂,打一場汗水淋漓的球,都會使人感覺心情愉悅,而這些興趣的培養不但可發揮個人才藝,增強個人的成就感,更可結交同好分享樂趣,實是一舉多得。
很多社會上成功的精英人士,都不諱言自己曾得到憂鬱症,如全臺灣最會說故事的歐里桑吳念真導演、口才便給的補教名師呂捷老師、曾帶給無數孩童快樂時光的紙風車劇團創辦人李永豐團長,所以憂鬱並非只是青春學子的專利,只是或許大人們的病識感或主動解決的意願、資源比較強。所以若當學子們感受到情緒或壓力時,應主動向父母師長及同學好友傾訴並與其共同面對,而家長們則必須多關心子女的身心狀況,多傾聽其心聲,多陪伴其心靈,若必要時尋求專業的醫師、心理師協助,輔以專業的心理諮商或藥物治療,慢慢解套。
憂鬱的初始,並不是病,而是一種思維模式、生活模式、情感需求,只要改變或滿足了就可緩解,把團團打結如毛線球的煩惱絲一個個慢慢解開,學習理解探索自我,使情緒的調節能力增強,做自己情緒的主人,若遇到挫折時能正向思維將之視為挑戰,不再退縮、畏懼、焦慮,就能泰然自在地面對生活。而親人友好間能多以陪伴、傾聽、理解、鼓勵來取代要求、責備,真實關心彼此的心靈及情感需求,實是解決情緒障礙的靈藥。
未來,衷心期望更多學子們走在青春路上,能擁有更正確堅強的生命信念,並能發揮每個人的天賦與才能,以不一樣的風采來定義自己的成功,人人都能綻放出屬於自己多姿多采的繽紛。
生活中總會有陽光,亦會有陰影,所以當有陰影出現時,正表示對立面一定有陽光的存在,請記得轉頭迎向陽光走,那麼陰影自然會落在我們背後。